河源有哪些历史名人?

河源 更新于:2025-05-18 20:13
  • 西班牙85三江鸟

    河源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地级市,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涌现出不少历史名人。以下是一些河源历史上的知名人物:
    1. "叶挺":著名的军事家、政治家,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杰出领导人之一,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。
    2. "古应芬":近代政治家,曾任广东省长,是中国国民党的一位重要人物。
    3. "廖仲恺":近代著名政治家、革命家,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。
    4. "杨匏安":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,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。
    5. "曾生":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,曾任广东省委书记、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等职。
    6. "古大存":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,曾参与领导广州起义。
    7. "何宝珍":著名女性革命家,曾担任中央苏区妇女部长。
    8. "叶剑英":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之一,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、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等职。
    9. "曾宪梓":香港企业家,创办了亚洲最大的教育出版机构——香港联合出版集团。
    这些历史名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中国的革命、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。河源作为这些历史名人的故乡,也为他们的英勇事迹感到自豪。

    举报
  • 我要瘦1688

    历史名人

    邹大昕——字东启。

    宋朝河源人。任广州佥判时,发现东洲与黄木湾之间,交通不便,立即计划施工,将鹿步湖岸凿开,使两地十余里的水路畅通,便利来往行人交通运输。后当地居民在鹿步湖建大昕庙以示纪念。

    邬干于-一又名朝宪。

    湖南新化人。曾先后到日本、美国等地留学,回国后致力于教育事业,民国31年秋,任五四中学校副校长。民国33年创办行素中学。民国36年(1947年)春迁至长沙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1956年人北京编辑社,从事编译著述。同年底,被聘为湖南文史馆员。著有《崇德初级中学设立实验班答客问》.



    河源简介:

    河源市是国务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设立的地级市,管辖源城区、东源县、龙川县、紫金县、连平县、和平县共五县一区。全市原有11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,截止至2003年9月20日,全市按要求撤并乡镇17个,占乡镇总数的14.8%。全市现设有98个乡镇,4个街道办事处,1394个村委会和149个社区居委会。

   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、东江中上游。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,北纬23度10分至24度27分。东接梅州市、汕尾市,南邻惠州市,西连韶关市、惠州市,北与江西省交界。全市面积1.58万平方公里。

    河源市是京九入粤第一市,又是广东省拥有铁路最长的市;京九铁路、广梅汕铁路、105国道、205国道、河惠高速公路构筑了河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,是粤东北重要的交通枢纽。

    河源犹如镶嵌在东江之畔的一颗明珠,河源市区别名槎城。东江自北向南流经市区,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,两江在市区东面交汇,使得整个城市三面环水,看起来象浮在水上的木筏,因此而得名。 以新丰江为界,槎城划分为新老城区。老城具有1500多年的历史,公元492年而江北的新市区是1988年建市后才建起的新城,一老一新,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历史人文景观和令人骄傲的现代奇迹。

    人们说河源是一个灵秀的城市,到处繁花争艳,草木吐秀,空气清新,但是让我们设想一下,假如没有水,一个城市能灵秀到哪里去呢?的确,河源“一城风景半城水”,除两江之外,市区内还有一个历史悠久的人工湖——鳄湖,两江一湖托出了河源“青山绿湖碧水城”的山水旅游城市形象,形成了一种清朗、明丽、现代与传统和谐相融的城市风光。

    河源历史:

    河源,上古属扬州南境,战国属楚,秦于龙川置县。

    南朝齐永明元年(483年),龙川析地置河源县,属南海郡。

    南梁天监二年(503年)属梁化郡,隋唐属循州,南汉乾亨元年(917年)析循州分置祯州、循州,河源地区属循州。宋天禧五年(1021年)改祯州为惠州。

    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循州并入惠州,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,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。

    新中国成立后,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、东江行政专员公署、粤东行政公署、韶关地区、惠阳地区等。

    1988年1月7日,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,设立河源市,辖源城区、郊区、龙川县、紫金县、连平县、和平县;1988年3月2日市委、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。1992年8月河源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,成为既可享受山区优惠政策,又可享受沿海开放区优惠政策的地区。1993年11月8日,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市郊区,设立东源县,县委、县政府驻仙塘木京。

    河源市是东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。“百越”时期,来自江浙一带的越民散居于少数民族之中,对开化粤地起了重要作用。秦平百越后,迁陕陇之民居粤,带来了黄河文化。此后,凡遇中原战乱,都有一批批的移民进入岭南。这些南迁之民与当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,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。
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